影展 觀後記

2017台北電影節六部片短記

今年有機會幫台北電影節寫了六部片的手冊與特刊簡介,在影展開始前重新以自己的話整理介紹這六部作品,原文貼在臉書。以下不直接提及影片的個人評價。


台北電影節/東南亞新勢力
《歌手阿伯告別秀》Singing In Graveyards (2016)

這是馬來西亞導演廖忠權(Bradley Liew)第一部劇情長片,由菲律賓搖滾傳奇人稱「菲律賓的Mick Jagger」的Pepe Smith主演。他的團曾在六零年代替披頭四菲律賓演唱會暖場。七零年代他參與的樂團Juan dela Cruz是菲律賓搖滾樂(Pinoy Rock)的先聲。Pepe Smith在片中演一位專門模仿搖滾明星Joey Smith(Pepe Smith的別名)的落魄歌手,片中他的名字就叫Pepe。他打算在Joey Smith的復出演唱會暖場演出,甚至他想為Joey寫一首情歌做為復出單曲,麻煩在於他缺乏靈感寫不出來,而Joey本人根本也不領情。總之這部電影令人抓頭地請了本尊來演一個模仿自己的歌手,頗有自嘲諷刺和後設的趣味。

這故事本可以拍成很通俗的商業片,但廖忠權可能是受了菲律賓導演Lav Diaz的啟發(他曾參與Lav Diaz電影的幕後),使用了很藝術片的手法,大量一場一鏡的緩慢長鏡頭調度,大部份是室內中景鏡頭,觀眾就看著Pepe Smith在鏡頭前演平行時空版本的自己。Lav Diaz也在本片客串演出Pepe Smith的經紀人。

片子或許比需要還長了一點(將近兩個半小時),超現實的調度、劇本觀點和風格讓這部片像是另類的Pepe Smith紀錄片,透過虛構角色情節的展演,記錄一位進入遲暮之年的搖滾明星如何回顧過去以及面對死亡的心理側寫。主角本身菲美混血的文化意涵存在感十足,影片邀請觀眾參與解讀的敘事遊戲,這些都是觀賞本片的切入角度與趣味所在。


台北電影節/亞洲稜鏡
《靈魂交替》Interchange (2016)

馬來西亞導演戴恩.伊斯甘達.沙德的新作,他的上一部作品《野蠻的驕傲》也曾在影展放映過。點開預告片就可以馬上感受到這是一部充滿好萊塢類型引用的商業作品,有《火線追緝令》的連續殺人追兇,有《銀翼殺手》的雨中天台追緝和《攻殼機動隊》中的都市景觀和肉體靈魂被切割的裝置形式,甚至想遠一點還可以看到希區考克的《後窗》《迷魂記》等原型,黑色與靈異類型的風格更不會缺席。

當然很難期待本片能達到多少上述經典作品的成績(至少有能力去嘗試),但思考導演如何挪用這些類型元素並進行本土化的翻轉,是這部片的看點所在。不管是中產階級被人性邪惡所侵害,或是被異化的肉體與靈魂在網路上尋求自由甚至追求永生,在《靈魂交替》裏許多對應的元素在意義上可能都是相反的。神秘的女人不再是誘惑與受害者(雖然符號十分接近),而是有著宗教式的召喚,當屠殺與死亡才是心靈的歸屬,當現代文明才是最可怕的殺手,自由不在於未來的進化,而是要追溯到殖民前的原始文明,關於神秘的巫術、變形的動物、與幽暗的雨林,就知道這部片在概念上其實是頗挑釁的。

本片在豆瓣上的片名是《靈異攝影師》,正如片名提示的那般至多以東南亞類型片的規格來期待,可能不必想太多,但文化元素和電影類型上的設計讓這部片稍微多了一點想像空間。


台北電影節/亞洲稜鏡
《現代啟示錄之子》Apocalypse Child (2015)

片名直接揭示了和《現代啟示錄》的關係,這部越戰經典影史著名的轟炸場面正是在菲律賓巴勒爾海灘拍攝的,傳說當年劇組留下了衝浪板開啟了菲律賓的衝浪運動。這部片的發想就是除了衝浪,這部美國電影還留下了別的東西,比如留在當地的私生子,而這位私生子到現在也差不多要40歲了。

本片的主角名叫福特,所以父親的身份算是呼之欲出(點開預告片為您揭曉),而他也正好是曾經的衝浪冠軍,現任的衝浪教練,除了仍然和母親住在一起外,電影一開始他正和19歲的少女打得火熱。全片在巴勒爾實地拍攝,充滿了海浪、陽光、交纏的身體,菲律賓影視明星演出的愛情偶像劇,我愛你你愛她她又愛他的慾望流轉,炎炎夏日在電影院看這樣的電影其實十分適合。

不過如果想到美國和菲律賓之間的殖民歷史恩怨,連到電影、衝浪等文化符號,這部片立刻陰沉曖昧了起來,海邊度假天堂也像是美軍轟炸過的遺跡,幽微心結與黑暗往事像是歷史創傷的隱喻,成為每個角色不言明的心理動機,主角人生的停滯,情愛關係的背德與背叛,到情節最後的超展開,完全值得影迷大作文章地腦補一番。

導演馬里歐科內荷(Mario Cornejo)之前拍過獨立電影也拍過主流製作,後來和老婆也是製片拍擋拍了好幾年的紀錄片,回到劇情片光劇本兩人就構思了五年,成品看來挺主流完全不是幾位菲律賓藝術片導演的悶片風格,其實一部份更接近歐美小品獨立電影的氣味。導演和演員們都認為《現代啟示錄之子》完全是反菲律賓主流商業片的虛假造作,尤其演員生動自然的演出足以把觀眾吸入這群當代菲律賓後青春期男女對生活的困惑與茫然之中。

今年台北電影節先看過的幾部試看片中,這部我覺得是最好看的一部。


台北電影節/未來之光
《群狗中的獻蜜者》Honeygiver Among the Dogs (2016)

本片在柏林影展放映時被評論稱為不丹首部黑色電影。說到不丹電影導演,觀眾比較熟悉的可能是《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與魔術師》的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本片是女性導演德慶羅德(Dechen Roder)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而且有個令人抓頭的英文片名,香港電影節將本片片名取為《山中查案記》,來自於劇情描寫年輕警官到山中村落訪查疑似殺人事件。至於《群狗中的獻蜜者》這直譯自英文的片名是什麼典故,得要稍微看進去故事的寓意才會揭曉。

不丹這曾經被傳為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度,以藏傳佛教為國教,在近十年現代化浪潮下也飽受失業與犯罪的問題所苦,順理成章變為黑色犯罪故事的舞台,感覺是導演的創作策略。本片有著許多黑色電影的基本架構,男性警官追查神秘的女性嫌犯,卻逐漸被對方所迷惑甚至愛上她,幾經案情翻轉最後才真相大白,某部份來說和先前介紹的《靈魂交替》有著同樣的趣味與缺點,類型操作當然有改進空間,看點還是在本土文化如何與西方類型結合並翻轉出新的意義。

黑色電影中常見性的誘惑與危險,人稱女邪魔的嫌犯承受著村民的各式污名,警官僑裝接近卻像是小鮮肉落入肉食女的陷阱,但警官心中純純的戀慕最後卻轉成神秘的宗教感召,面對案情追問對方總以關於佛母的佛教寓言故事當成回應的秘語,電影因此分成兩層敘事,一層是現實中的旅行與查案,另一層是寓言故事中佛母承受的苦難與揭示的智慧,成為暗示的線索。最終不丹的口述故事傳統壓倒了西方的類型元素,也像是不丹現代社會兩種精神價值的對抗。

不斷干擾主角的手機聲和自然山林成為互相對立的元素,追查嫌犯卻反而發覺罪惡藏在自身四周,佛教成為超脫現代社會苦難的心靈指引。不過我覺得更有趣的翻轉是,被眾人污名與慾望的女修行者其實才是最主動的角色,男主角反而更像是被女性引導並慾望的對象,或許一部份來自於女性導演的角度。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
《陌路狂犬》Câini / Dogs (2016)

來自羅馬尼亞的新導演柏丹米利卡 Bogdan Mirică的第一部長片,感覺多少可以和近年的羅馬尼亞新浪潮作者相互連結,尤其片中的主要演員Vlad Ivanov是導演克里斯汀穆基作品裏的熟面孔。但有別於其他導演明確的社會批判題材,《陌路狂犬》更接近以藝術電影手法經營的驚悚暴力類型。長鏡頭下抑鬱荒涼的影像,黑夜中傳來的狗吠與槍響,角色間沈默卻緊繃的張力,在大銀幕觀賞本片應該是氣氛十足。

邊境廣闊的原野形成有如西部的化外之地,主角、惡惃與警長的三線敘事,最直接的聯想為柯恩兄弟的《險路勿近》,故事緊迫的氛圍和突如其來的暴力,甚至是開放敘事與省略高潮的手法都有點雷同。而主角來自城市中產階級的身份,與郊野暗處蠢蠢欲動的暴力威脅對峙,也有點《稻草狗》的味道,像是女主角電影中段後不請自來,更是令人感到不安。不過當然無法期待本片的火候及的上經典前作。

值得玩味的是曖昧的角色動機,讓本片在表面的情節下有著意在言外的暗流供人挖掘。故事靈感來自於導演童年的鄉野經驗,在國家權力難以觸及的邊陲,居民自有一套原始的暴力與生存本能,隨著時代推移與社會變遷,不同價值間的衝突與死亡或許正反應在電影虛構的形式空間裏。


台北電影節/未來之光
《惡女馬克白》Lady Macbeth (2016)

原名《馬克白夫人》,但不是直接取自莎士比亞劇作的角色,電影改編自十九世紀俄國作家列斯科夫的小說《姆欽斯基縣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描寫女性通姦與謀殺的故事。小說似乎並不那麼出名,更出名的版本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於1930年代改編成的歌劇,首演兩年後遭史達林下令禁演。歌劇版本裏對敗德墮落的女主人公有著更加同情的觀點,成為女性對社會現實的抗議與批判。波蘭導演華依達於1962年也有改編電影版本《西伯利亞的馬克白夫人》問世。

沒看過原作與過去的改編版本,這最新的電影版本直接改編自原著小說,時代同樣是十九世紀,故事場景換成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偏遠莊園。一方面是低預算所致,另一方面導演William Oldroyd來自於劇場背景,擅長將歐洲經典劇目做現代化的改編,於是《惡女馬克白》展現有別於英式華麗古裝劇的風格,呈現了十分現代的觀點。極簡乾淨的室內構圖參考自丹麥畫家威廉翰漢摩許的畫作,角色多元種族的設定令人想到導演Andrea Arnold的《咆哮山莊》電影版本(Wuthering Heights -2011)。

新生代女演員 Florence Pugh 演出的少婦 Katherine 不像是類型所預期的被時代壓抑的可憐女性,也不完全是傳統故事中敗德淫穢的壞女人,反而像是21世紀女力十足的少女穿越到十九世紀,其旺盛的生命力、性感與無畏的神態,和片中以父權婚姻壓制她的老男人們的殘酷甚至是性無能有著強烈的對比。但這也不是理所當然的女權故事操演,Katherine 在追逐情慾與反叛的同時,她也同樣展現出殘忍操弄人心的一面,默默觀看一切的黑人女僕成為性別之外的另一層階級暗流,這應該是電影改編新增加的部份,小說和電影不一樣的收尾因此更加令人玩味。

留言